昨天群里有家长分享了一篇关于烧鸡的笔记,写的应该是一个家长某日去烧鸡开放日的所见所闻,如下:
这个一看就很烧鸡,不看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在很多人的眼中,它就是这样的卷。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个模式是嗤之以鼻的,其实我也不喜欢,我以后大概率也不会让我的孩子接受这种模式的教育。但如文章开头所说,现在大家对烧鸡的定位已经是:白云区最好的民办。
要知道,烧鸡出道于不算遥远的2016年,且是在民办强校林立的白云区,有白雅,金广、华新、广外外校、培英的白云区。短短几年,直接飞跃至现在不少人眼中的第一。
有人说它掐尖,问题是,谁不掐啊?尤其是开头那几年,真正很尖的人不会选它的,任凭它如何画饼,会去的生源绝不是最好的那一批。它就靠着把75分的生源加工到85分,然后吸引来80分的生源,加工到90分,接着吸引来85分的生源……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
你要后来居上,要奠定地位,生源就不能是借口,你就是要有本事把不算最拔尖的生源加工到拔尖。你成功了,地位上来了,你用什么方法都有人青睐,自有大儒为你辩经;相反,你持续地没有达到预期,说再多也显得苍白。亲爱的广州外国语,你听到了吗?
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类似烧鸡这样的学校,它是明牌的,明摆着就是这么做的,没有藏着掖着,也没有说一套做一套。
我觉得,这就挺好。现在责任完全来到了家长这边,我都明牌了,你要进来就应该考虑过能接受这样的的风格和“卷度”,如果后面接受不了,总不能怪我太卷吧?
昨天在谈到就是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有家长表示自己朋友对烧鸡的滚班是极度好评的。
像升学择校这种我认为算是人生比较重大的选择之一,是应该谨而慎之的。像烧鸡这种带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这个模式你们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水土不服。一所中学要在里面读三年,因为不适应转校的时间、金钱成本是很高的,对孩子而言绝对百害而无一利。
另外还有很多的选择,都不应该是“人有我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才是合理的。例如追求那些“2+4”的班型,是不是合适自己的孩子?现在阿猫阿狗都说要开2+4的班型,真的开得了吗?你能招到那么多有这个能力的学生吗?然而,有的家长是因为自己考不进一线民办或者顶级公办的这类班型,发着一种“不服输”的,有赌气成分的心态就被忽悠过去了。
不过说真的,明牌明到烧鸡这个地步的学校也不多。但是好歹,我们是可以通过在读家长的反馈,开放日的宣讲,与学校老师和就读学生的沟通(文章开头这个家长就是和学生交谈得到了一些信息)获得一些零散的资讯。
经常有家长问我,开放日有去的必要吗,感觉都一样。
这篇文章其实就回答了你们这个问题,那就是我认为是有的。虽然可能不能就此判断一所学校就一定适合自己,但如果你去了开放日,听了宣讲、做了功课都觉得不太好,那就不建议勉强了。
最后再重申一遍,我不是烧鸡吹,我个人是躺平型老广,所以也并不喜欢这个风格。这篇主要想说的是建议家长们在做选择之前充分考虑这个选择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盲从。